惠州·大亚湾区客家民俗公园

惠州·大亚湾区客家民俗公园

工程档案:
委  托 方:大亚湾区住房和规划建设局
项目地点:大亚湾区西区
用地面积:20000平方米
建筑面积:4300平方米

项目简介:
  大亚湾区客家民俗公园项目位于大亚湾区西区,南临南边灶村搬迁安置居住小区,东面和北面临近龙山一路和龙海二路,西望深圳龙岗。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庙宇、宗祠以及配套管理用房等。
客家民俗公园项目计划建安总投资约为5000万元(总投资包含建筑土建安装、室外环境及管道建设、不含建筑内部二次装修)。项目用地性质待定为文化娱乐用地。
本项目建筑单体以传统岭南民居、宗祠为范本,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、气候特点,体现出的防潮、防晒的特点。本项目为仿古建筑,拟以活动残疾人坡道代替固定坡道作为无障碍设计。
  在建筑的细节上,本项目大量添加了各种能够表达岭南建筑韵味的符号,如屋顶的鳌鱼,门前的石级栏边石,墙上的樨头,建筑正面的封檐板、麒麟、雀替、石月梁等等,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人文精神,使建筑成为传承岭南民俗文化的载体。

项目背景 BACKGROUND

  • 规划与建筑设计说明
    一、 项目综述
    1.1项目概况
    大亚湾区客家民俗公园项目用地面积2000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为4300平方米。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庙宇、宗祠以及配套管理用房等。
    项目位于大亚湾区西区,南临南边灶村搬迁安置居住小区,东面和北面临近龙山一路和龙海二路,西望深圳龙岗。
    客家民俗公园项目计划建安总投资约为5000万元(总投资包含建筑土建安装、室外环境及管道建设、不含建筑内部二次装修)。项目用地性质待定为文化娱乐用地。
    1.2城市背景
    惠州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,旧称惠阳地区(简称惠阳),在古代即有“岭南名郡”、“粤东门户”、“半城山色半城湖”之称,同时惠州是客家人主要的集中居住地,惠州客家人是在东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、客家人和客家后裔生活的族群,是客家民系中的一个地域群体。
    1.3基地现状及气候特征
    客家民俗公园的基地较为平整,东部比西部稍高。
    项目基地位于惠州市,惠州市地处低纬度,北回归线横贯全市,雨量充沛,阳光充足,气候温和,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。
    二、 任务解读
    2.1任务解读
    客家民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。本项目立足在传承岭南建筑文化,提倡以人为本的基础上,运用传统的设计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岭南精神文化特征。为大亚湾打造一处沉淀岭南三千年典型建筑形象的场所。
    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因血缘而凝结汇聚成的家,构成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基本的社会细胞。寻根问祖、认祖归宗,是维系民族与国家团结发展的根本所在。
   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,是石头的史书,当书籍和文字被淹没时,只有建筑还在向人们说话。宗祠上的一石一木一字一图,都烙印着一个家族的人文意象,凝固着对前人的尊重和传承,也开启了下一代对于家国更深远的理解,成为历史的印证、文化的指引、心灵的寄托。
    客家民俗公园主要立足于以下四个目标:
    为休闲游憩提供一个场所;
    为纪念祖先提供一个介质;
    为展示客家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载体;
    为传承岭南建筑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。
    2.2孝亲文化分析
    “百善孝为先”文化,它体现了感恩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古人云“天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”“善孝之心,人皆有之”。客家民俗公园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供了一个场所。
    2.3宗祠庙宇文化分析
    宗祠文化分析
    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,通过对祖先的祭祀,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,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,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。宗祠代表着的是一个家族的祖先,这里往往蕴藏着一种质朴却又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    庙宇文化分析
    客家人通过修建庙宇表达对神明的崇拜。神明崇拜除了满足传统社会安全的精神需求以外,还有非常重要的道德维系功能。“抬头三尺有神明”,在因果报应思想的长期灌输下,人即使独处也不敢肆无忌惮。神明成为道德、治安的有力维护工具。
    三、 总平面设计
    3.1功能布局
    客家民俗公园总体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。
    ① 公园北部用围墙分隔出一个包含庙宇和假山的空间;
    ② 公园中部和南部主要布置的是数目众多的宗祠和风水塘。
    3.2空间结构
    客家民俗公园以一条南北贯通基地的人行步道为轴线,联系各个功能节点。从南至北依次是:牌坊—风水塘—宗祠—景观广场—宗祠—广场—庙宇—假山。
    本项目采用传统的布局形式—梳状布局形式,本项目的建筑单体布局,亦按照传统方式,单体入口都朝向正南方。
    本项目基地南部布置有风水塘,北部布置有假山,形成了背山望水的风水格局。
    3.3总体交通组织
    客家民俗公园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。公园在分别南边和西边设置了一个出入口。
    本项目设置了一个环形的车道,在道路周边布置了众多的停车位,为车辆的停放提供了便利。
    本项目南部宗祠和北部的庙宇采用了纯步行的步道交通,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环境,不受机动车干扰。
    四、 建筑造型设计
    本项目建筑单体以传统岭南民居、宗祠为范本,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、气候特点,体现出的防潮、防晒的特点。本项目为仿古建筑,拟以活动残疾人坡道代替固定坡道作为无障碍设计。
    在建筑的细节上,本项目大量添加了各种能够表达岭南建筑韵味的符号,如屋顶的鳌鱼,门前的石级栏边石,墙上的樨头,建筑正面的封檐板、麒麟、雀替、石月梁等等,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人文精神,使建筑成为传承岭南民俗文化的载体。
    本项目的屋顶形式采用传统岭南建筑的硬山屋顶形式;
    山墙形式采用传统岭南建筑的镬耳山墙和人字山墙;
    建筑材料采用传统岭南建筑的清水砖墙。
    五、 景观设计
    本项目在中轴线上布置了一个半月形的风水塘,它既含有一定的风水价值,能够体现客家风情,同时也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,湖边的重檐亭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场所。
    位于基地北部的假山以及榕树林创造了一个亲近大自然的环境,高大的围墙把北部幽静的环境隔离开来,独立形成了一个优雅的小天地。
    六、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
    经济技术指标表
    项目名称 数量 数据 备注
    规划用地面积 20000㎡
    总建筑面积 4288㎡
    其中 庙宇 4 840㎡(每间210㎡) 含绿化每间占地336㎡
    宗祠1 26 1170㎡(每间45㎡) 含绿化每间占地60㎡
    宗祠2 20 1260㎡(每间63㎡) 含绿化每间占地84㎡
    宗祠3 5 405㎡(每间81㎡) 含绿化每间占地108㎡
    宗祠4 1 144㎡ 含绿化每间占地207㎡
    宗祠5 1 180㎡ 含绿化每间占地261㎡
    管理用房 1 91㎡
    值班室
    卫生间 2 182㎡(每间91㎡)
    土地庙 1 16㎡
    计容建筑面积 4288㎡
    建筑基地面积 4288㎡
    建筑密度 21.4%
    容积率 0.214
    道路密度 18%
    绿地率 39%
    宗祠总数 53
    停车位 78个
    注:单体面积包含内天井。
POWER BY LET-C